【無分別心】 #銘心小語
「無分別心:任何結果都無損我們的價值」
.
兩周前的【四個小孩】,我留言提到令人煩惱的不見得是困境與匱乏,可能是來自於「分別心」。留言中有網友問了什麼是分別心,哇真的是大哉問。也感謝該網友的回應,讓我有機會思考,想了幾天,我試著說說我的看法。
首先,「分別」與「分別心」應該分開來看待。
凡事有「分別」是難免的,貧富、高低、愚智、康疾……等等在人的眼中都是存在的,不見到需要否認與抵抗這些存在。
但,這些「分別」與一個人的價值並不見得相關,當然也無從證明其個人價值。畢竟貧富、高低、愚智、康疾……有太多外在或先天因素了。
而在某些時刻,若誤以為這些「分別」代表了個人價值,則產生了「分別心」,比如:
我貧,所以代表我沒有價值。
我富,代表我優於他人。
我愚,代表我天生不如人。
我智,代表我高人一等。
我病痛纏身,代表我命不好。
我健康,代表天命眷顧。
因為這些歸因往往參雜太多外在因素,除了讓自己難受,也讓他人難受-因為我們如是看待自己,也如是看待他人。
如:街友等於懶、不努力。愛滋病代表不潔身自愛。小孩成績差代表小孩笨,代表我不會教孩子。婆婆一直嫌棄我,一定是我不好(或是別人不好)
這些偏見看似針對他人,但都是針對自己。
在暢銷書籍《心態致勝》中,我認為「分別心」類似於作者杜維克博士所說的:「定型心態」。
擁有「定型心態」的人,總是急於追求證明自我,將所有成果二分為成功或失敗,並且用結果來定義自己與他人的價值。相對於「成長心態」的人,認為「結果只是結果,分別只是分別」,這些結果只是下次行動的參考,與自身價值無損。
若心(mind)住(focus,焦點)於外在的「分別」,,往往帶來痛苦,這是我所認知的「分別心」。那麼我的心應該住(focus)在什麼?
在《金剛經》中,釋迦牟尼建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或許我該練習的,是不讓自己的價值因為外在的「分別」而有差別。
任何結果都無損我們的價值,這是我這周想跟自己與大家分享的,謝謝該網友的留言,感謝。